为了强化共识,学生资助的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以及实践工作者应坚持普及和传播发展型资助理念,为推动社会力量更广泛参与高校发展型资助实践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心应从★★“助人”转向★“育人★★”,从“保障”转向“发展”,从“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转为“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以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为目标★,以支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核心能力与素养为内容的各类资助和教育引导活动中。
国家、地方政策文本是高校学生资助实践中最重要的遵循之一,如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310号)等★,但目前相关文件主要针对财政性经费,较少提及对社会力量参与的相关指导举措和支持政策★★。不少社会力量参与的高校学生资助项目在管理主体,组织保障★★★、目标统筹★、执行评价等各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化的政策支持。比如,由于系统支持政策的缺乏★★★,社会力量参与的学生资助项目存在着学校、院系等多头负责的情况,不同的行动主体很可能导致资助设计缺乏连贯性;个别高校由于工作人员的紧缺无法保证对此类项目的深度投入★,或对工作人员取得的资助成效较少给予指导和评价★;也有一些社会力量缺乏常态化投入的动力★★★,在参与此类项目时一旦遇到阻碍往往选择浅尝辄止★★。
[1]孙涛.建党一百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变革的历程、逻辑与展望[J].教育科学,2021(04)★★:19-25.
系统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推进资助工作长效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生资助,尤其是为发展型资助提供政策引导与保障措施★,实现学生成长、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多方共赢★★。高校作为学生培养的主体★,应继续拓宽筹资体系、提升筹资力度,将社会力量作为参与高校建设的重要承载者,并为相关的发展型资助项目实施提供人员和组织保障。高校业务分管部门应进一步增加社会力量在评审机制标准等方面的参与度,组织设奖方参与启动、评选、反馈等全过程★★★,让学生、高校、社会在系统互动同受益。
共同富裕是当前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教育领域表现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但由于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等原因★★★,学生中相对贫困的情况仍将长期存在★★,而且致贫原因更复杂,认定工作更困难。相对困难将使学生在有限的社会资源竞争中处于弱势不利地位,其突出表现是起点不公平与发展不平衡★★,为帮助这部分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必须依靠发展型资助提供额外的补偿与拓展★。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公共职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的相对提升,也意味着国家、学校、社会可以将更多资源释放到发展性需求中,释放到对受助学生的能力素养的补偿和拓展当中★★★,为受助学生的立德成才★★、知识素养、能力提升等各方面发展提供更全面★★★、更有个性、更有针对性的支撑和条件。
[8]侯昀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3)★★:3-5★★★.
[9]赵春阳.我国高校社会奖学金设置现状的实证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71-7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高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做好社会力量参与学生资助的全过程管理★。首先★,高校应做好项目前期管理,积极开展学生资助调研,深入了解受助学生群体消费和受助现状,精准施策。高校需主动了解社会力量对于未来人才的需求★★★,寻找与之匹配的学生资助项目,为社会力量精准参与高校学生资助提供支撑条件★。同时★★,高校应引导社会力量更深入地参与高校学生资助的过程管理★★,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文化传统、地域特点,结合考虑资助体系设置特点,通过社会力量、高校和受助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采用座谈、走访、颁奖、教学、讲座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受助学生的价值引导。此外★★,高校还应重视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资助的后期管理★★,培育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将奖项所蕴含的正向价值观反馈社会★,辐射到更大范围、更多群体,形成良性循环★★★,最大程度发挥来自社会力量的育人作用。
根据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9-2021年,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分别为21.78亿元★、29.01亿元★★★、16★★★.68亿元,约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1%—2%。相较而言,美国来源于社会的学生资助比例约在6%[7],中国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资助的比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资助主体过多依赖政府★,未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8]★★★,在弥补政府投入不足方面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设立内容和评价标准单一,社会奖学金的设置和冠名缺乏审查,奖学金★★★“社会★”特性不突出[9]等问题★★★。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必须认识到造成这些现实问题的深层次挑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从投入上说,中国学生资助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学校和社会投入为辅★。2021年,财政资金投入2 007★.04亿元,占总学生资助资金的比例为75.22%,学校资助资金投入和社会资助资金投入则分别占比7★★★.43%和1.20%。[3]社会资金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但增长空间仍然巨大。不少国内高水平大学已经将社会力量作为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清华大学奖学金来源中社会资金占比54%、助学金来源中社会占比70%,2018年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39%的善款(总额12★★.75亿元)直接用于学生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校级层面社会类奖助学金70余个,复旦大学校级层面60余个。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治理,对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创新工作★★,对实现育人目标发挥着独特价值★★。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社会力量是指除国家机构、政府机关、高校自身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以外的力量★★,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党群社团、非营利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为了与国家、学校使用的财政性经费相区分,也指利用非财政性经费开展的以高校学生为资助对象的资助活动。
社会力量在参与学生资助的过程中,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形式多样★。从资助对象上说,有以奖励优秀学生为主的,也有以资助困难学生为主的,还有资助特定群体的;从过程管理来说★,有以高校为主的,也有以社会力量为主的。但总体来说,由于受到传统理念、实施经验和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限制,此类项目形式上仍然以助困、奖学金、助学金等物资、资金帮扶为主,在价值、情感传导方面相对较少。资助需求往往聚焦困难学生和卓越学生★★,忽视了大量中间群体。在评价中更看重发放的金额、受助学生的数量等显性指标,对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等隐性指标关注不够。在执行中偏重于前期的评审环节和中期的发放环节★★,忽略后期管理及其育人导向作用。
首先,社会力量可以★★“真情”育人★★★。由于参与学生发展型资助的社会力量往往是成功且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他们在提供物质和资金资助的同时★,可以用自身的奋斗故事激励高校学子们奋发读书,提供榜样教育和案例教育。这种鲜活而真实的榜样力量十分强大,真实的社会场景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受助学生成为“社会人★”★★,相对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往往能给学生以更多情感体验和实践感悟。其次,社会力量可以“公益”育人★。社会力量用无私奉献反哺教育的实际行动,在高校学生中传播公益和利他的理念★★★,倡导契约精神、感恩回报等正面价值观★★★,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最后,社会力量也可以“多元”育人★。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利于引入高校外部的社会评价理念和机制★★★,将更完整的★★★、更生动的、更多元的社会评价实践和价值导向展现给学生,让高校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的多元性,从而进一步开拓和充实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内涵★★★。
发展型资助工作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助人”★★,更在于如何更好地“育人”★。为实现发展型资助高远的育人目标,高校学生资助需要更丰富的育人内涵★★,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延展其育人内涵。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引入外部理念、资源,通过参与评选、管理等进行互动,实现情感、公益、多元价值的传导★★★,从而引导和激励学生并实现其育人目标★。
[4]魏有兴,刘三妮★,杨孝旭★★★.我国助学的历史演变★、现实困境与未来突破[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86-92.
社会力量来源于高校外部,意味着其适合开展创新尝试和局部探索,并有可能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创新的重要现实推动力量之一。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实质上是为保障高等学校学生接受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而制定★、实施的制度或体系。由于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各级政府所代表的公共财政理所当然地在其中承担主力军角色,并持续保障学生资助的长期稳定和逐年增长★。因而,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学生资助必然更加关注公平性★★、均衡性、稳定性及规范性★★。一方面,均衡发展思维下各级财政投入到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生均资助经费将总体趋于平衡,而进一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则有赖于学校的制度设计和社会力量给予的额外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公共财政使用涉及面广,政策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需有探索性尝试作为改革先行的依据。发展型资助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方向,亟需资源的投放和实践的创新。相比来说,社会力量参与的学生资助项目相对灵活,涉及面较小,针对性较强,形式及导向也较多元,将有助于释放工作者的智慧,有利于发展型资助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发展。
发展型资助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整体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新时代对高校学生资助的全面优化要求★★。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能够回应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治理的系统需求,顺应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工作创新的现实诉求,呼应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实现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当前★★★,社会力量在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方面仍然面临着缺乏系统支持政策、各方需求的协调不足★★、发展型育人导向不够突显等现实挑战。为推进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建议转变理念,让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成为共识★;建立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提供支持;挖掘内涵,使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创新发展。
[7]李慧,陈慧怡,尤筱玥★.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国外借鉴及建议[J].上海管理科学,2023(02):119-124.
中国学生资助经历了公费教育、人民助学金、人民助学金与奖学金并存、以奖学金为主政府主导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发展阶段[1],目前并已建成了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年资助金额达2 600多亿元,年资助人次达1★.5亿。高校学生资助是学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高校学生得到的资助金额超过1 400亿元,超过总资助金额的一半。与其他教育阶段类似,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学校和社会投入为辅。随着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共同富裕的不断推进和第三次分配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开始参与高校学生资助,成为学生资助出资★、设立和评选主体。随着规模扩大、物价上涨、个人成长需要等因素的参与★★★,人均获得资助的额度和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必将出现,资助经费总量不够的问题将突显出来★★★。[2]学生资助应由“扶困”向“扶困+扶志★”转变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分析和审视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实践的价值、挑战与应对策略十分必要★★★。
区别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发展型资助体现了新发展阶段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全新要求,从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形式来说都是一种全面的重塑★★、优化和升级。首先★★,工作对象更广泛★★★。新资助政策实施以来,中国高校普遍实施“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的学生资助体系★★,受助学生群体大大增加★★,不仅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包括优秀学生、勤工助学学生、特殊专业及行业学生等。其次,工作目标更高远。发展型资助不仅指向学生的生活保障,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最后,工作内容和形式更多样。资助工作不再仅仅是资助发放这一事务性工作,还包含伴随着学生资助工作而发生的教育活动,工作内容从单一资金发放转变为集知识传授、社会实践、劳动活动等多方面并举的育人工作,并旨在建立起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学生资助是高校治理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力量通过参与学生资助系统,与系统中的高校治理方、学生个体等不同主体进行互动并相互促进★,这是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资助的内驱动力之一★。首先★★,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健全、完善的高校治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进入新时代以来★★,对于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办学治校的呼声非常强烈★★★,社会力量已经成为教育不均衡发展下教育投入的重要补充[4]★;一流大学都需要强大的社会资本吸纳能力,需要积极筹措社会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5]★★★。同时,随着慈善公益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领域迎来了社会捐赠的迅猛发展。而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总量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等相比较仍然存在着不小差距★,资助经费总量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需要社会力量的补充和参与★。其次★★★,高校学生资助实践可以为社会力量提供开放、可靠、规范的参与机制。根据胡润慈善榜(2009—2018)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捐赠中投入教育的比例在40%上下浮动,而且这一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6年曾高达47%★★★。2018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收入总额达70.19亿元。[6]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持续走高★,但其主体和初衷多种多样,有公益导向★★,有情感导向,有合作导向,如何规范和引导多样化的社会力量与高校治理相适应匹配,意味着必须要有明确★★★、规范、有效的实践路径★★,而学生资助则是其中最成熟和最受认可的方式之一★。最后★★★,高校学生个体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保障及认可。高校学生作为最主要的受益方,可以从物资上获得更多补充保障,从精神上获得更多认可,并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可见,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对系统中各方主体均有利★,并能对高校治理系统运行起到促进作用。
[5]成刚,杜思慧.一流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机制研究——基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01)★★★:49-56★★★.
[6]林成华,罗卫东★.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慈善事业的成就、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57-63★.
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同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并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高校强调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协同系统育人工作,不管是专业教师★★,还是管理团队,或是服务团队,都不能仅满足于事务性工作或基础性工作的完成★★★,而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岗位发挥优势★,以★“育人”为根本,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对于学生资助工作者来说,不能仅定位于资助资金的发放员和出纳员,更应着眼于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者与引路人。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资助工作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知识,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的教育场景。例如,助学贷款可让受助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获得金融与诚信知识★,勤工助学可锻炼受助学生的劳动技能,亦可以作为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的重要内容★。
当前,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学生资助仍然处于经验摸索的阶段,对学生需求的了解★,对于社会力量本身需求的回应,以及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统一要求之间的协调还有所不足。资助项目的设计缺乏特色,未能恰当回应社会力量的需求。实施过程中缺乏长效地让各方深入参与的互动机制,不少高校在后期管理中采用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虽然发挥了一定的育人作用★★★,但方式还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同时,部分社会力量存在资助“偏好”,导致部分特定群体成为资助青睐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助育人效能的发挥★★。此外,由于各方需求还不能精准协调★,在实施中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整体规划较弱。